不知道是否跟歐巴馬當選為第一位黑人總統有關?近年來美國出現了許多以黑人遭到種族歧視與迫害為題的歷史回顧電影,如今年甫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自由之心》,呈現的是1841年到1853年這段期間的南方黑奴生活; 去年讓丹尼爾戴路易斯三度封帝的《林肯傳》,背景設在黑奴制度被廢除前的1865年;美國黑人雖然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獲得自由,但是他們的人權卻仍然受到貶抑,又歷經了一百年之久,才逐漸取得跟白人接近的平等地位。
近期以真實事件取材關照美國黑人處境的電影不少,例如《姐妹》(The Help) (2011) 演的是1962年發生在密西西比州黑人女僕遭受歧視的故事;《傳奇42號》(42)(2013) 則回到1947年,揭露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黑人球員傑基羅賓森,在白人一片排擠聲中,終而獲得國家聯盟最有價值球員獎的艱辛歷程;而《奧斯卡的一天》(Fruitvale Station)(2013)拍攝的卻是發生在2009年前夕,一位手無寸鐵的黑人青年在搭乘地鐵時,因一起誤會的衝突事件而意外遭到警察射殺。黑人民權運動從50年代中期興起,一直持續到1968年,故事發生在40年後的這部電影顯示種族問題依然存在。
在類似題材的影片當中,《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2013)顯然更為特別。故事以一位在白宮工作了34年,歷經七任總統的黑人管家Cecil Gaines(佛瑞斯惠特克)為核心。自1926年他童年在棉花田工作演起,一直到2009年他受邀參見歐巴馬總統結束,時間線橫跨八十多年,不但將黑人自佃農演進到現在等不同階段的處境均所納入,透過Cecil長子Louis在大學中參與反對運動而延伸的副線,更捕捉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軌跡,其中不但有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以及麥爾坎X等領導者的身影,更深刻描繪了反對者對種族隔離制度,所採取的非暴力抗爭,其中血淚斑斑,尤其是跨種族共乘之公共巴士慘遭KKK黨暴力攻擊的畫面,令人不忍卒睹。
在白宮的部分,由眾多大卡司扮演的美國歷屆總統是本片一大看頭,其中包括艾森豪(羅賓威廉斯)、詹森(李佛薛伯)、甘迺迪(詹姆斯馬斯登)、尼克森(約翰庫薩克)、雷根(艾倫瑞克曼)等,個個不含糊,都能精確掌握各個人物的特質,而寶刀未老的珍芳達客串雷根夫人南茜一角,更是入木三分。
攸關黑人民權進展的幾個大事件本片都有清楚的交代,特別是甘迺迪在1964年對於民權法案的鼓吹,以及在他遇刺後詹森於次年將該案立法通過,還有同年黑人獲得投票權等,這些關鍵性的改革並不是憑空得來,都是經由民間的和平抗爭得到的成果。本片有如一堂民權發展的速成課,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再來看,更能體會由學生帶頭的覺醒對社會改革是多麼重要。
不過,這樣的題材也很容易變成一部鼓吹改革的熱血勵志片,好在拍過《珍愛人生》(Precious)(2009)的本片導演李丹尼爾斯一向關注家庭議題,並在敘事上並陳了家庭線,讓希望在安定中逐步改善的保守觀點也得到辯證式的關照。由脫口秀天后歐普拉溫芙蕾加入扮演母親一角,更讓影片生色不少。
影片中特別有趣的是在家庭聚會中,母親提到她喜愛的電影明星薛尼鮑迪;這位60年代最具代表性也最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的成功典範,以文明斯文不具侵略性的形象受到歡迎,沒想到卻遭到激進的兒子奚落,認為他是一位白人觀點中的理想黑人,並不能代表真正的黑人。1967年由他主演的三部電影《誰來晚餐》、《吾愛吾師》以及《惡夜追緝令》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之作,我們透過這些片中的詮釋也接受「像薛尼鮑迪這樣」的黑人是不應受到歧視的,但40年後的本片才提出質疑,平等不應預設前提,每個族群都應該帶著充分的自信來活出自己。
好的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省思,《白宮第一管家》是一部講種族平等的電影,雖然黑人都已經當上美國總統了,但我們身邊依然存在著許多族群歧視的現象,看這部片子也能讓我們更同理他們的處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